距展会开幕还有

◆ 晶体管的诞生与命名

1947年12月,贝尔实验室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, 人类第一代半导体放大器件在这里诞生。其发明者肖克利及其团队充满智慧地将这一革命性器件命名为 晶体管。自那时起,这微小的晶体管便开始了其塑造世界的旅程,历时75载,不断推动着科技的进步。然而,随着晶体管技术的发展逐渐接近物理极限, 摩尔定律的步伐也开始放缓。那么,在晶体管诞生的第75年,我们又该如何寻求突破,延续摩尔定律的神奇呢?

◆ 晶体管的突破和挑战

2022年,晶体管仍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科技基石。为了纪念晶体管发明75周年,IEEE电子器件分会举办了一场盛会,汇聚了行业佼佼者与学术领军人物。在此次活动中, Fin-FET的奠基人胡正明教授深情回顾了晶体管的辉煌历程,同时展望了未来科技的创新之路。胡教授坚定地认为,“我们需要新的晶体管”,并提出了三大理由:

首先,晶体管的不断进步赋予了人类前所未有的能力,诸如计算、高速通信、互联网、智能手机等高科技领域都离不开它的贡献。展望未来,我们有理由相信,晶体管还将引领更多新技术的诞生。

其次,晶体管的应用广泛且深远,它正在重塑我们的技术、工业和科学领域。与许多其他技术不同,半导体技术的演进不受材料和能源使用的限制。通过IC技术,我们能够以极少的材料制造出高效且不断变小的电子设备,这无疑为科技的持续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。

最后,从理论角度来看,信息处理所需的能量仍有巨大的减少空间,甚至可能降至现有水平的千分之一以下。尽管目前我们尚未找到实现这一理论效率的方法,但其可行性已为学术界和工业界所公认。相比之下,其他许多技术的能源效率已接近或达到理论极限,难以再有显著提升。


下一篇:人工智能的 “精准心跳”:晶体器件赋能智能新可能